中文词典网 Chinese.my
國語辭典 网典 康熙字典 关于

國語辭典 | 网典 | 康熙字典

國語辭典
字词:E
  

  部首:糸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ㄥ
  拼音: bēng




古代氐人以不同顏色絲線混織成的布匹。《說文解字.糸部》:「絣,氐人殊縷布也。」



1.編織。如:「絣繡」。明.袁宏道〈舒大家誌石銘〉:「朝絣暮織,為余叔督家政,甚勤苦。」

2.延續。《後漢書.卷四〇.班彪傳下》:「將絣萬嗣,煬洪暉,奮景炎,扇遺風,播芳烈。」

3.纏、綑。《水滸傳》第二〇回:「身穿一領黑綠羅襖,下面腿絣護膝。」《喻世明言.卷一五.史弘肇龍虎君臣會》:「罪人入獄,教獄子絣在廊上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用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ㄥˊ
  拼音: béng




本為北方方言「不用」二字的合文,後作為單字。表示不用、不必的意思。如:「您甭客氣!」、「甭說了!」


  

  部首:玉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ㄥˇ
  拼音: běng




古代佩刀鞘口上的飾物。有金有玉,表示身分的不同。《詩經.小雅.瞻彼洛矣》:「君子至止,鞞琫有珌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ㄅㄥˇ
  拼音: běng

參見「菶菶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9
  注音: ㄅㄥˋ
  拼音: bèng

一種用以增加液體的壓力,用來移動液體的裝置,即是對流體作功的機械。也稱為「幫浦」。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ㄅㄥˋ
  拼音: bèng




跳躍。如:「胡蹦亂跳」、「連蹦帶跳」、「這一蹦,蹦了四五尺高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别
  部首:刀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ㄅㄧㄝˊ
  拼音: bié




1.分離、離開。如:「告別」、「暫別」、「永別」、「臨別依依」、「久別重逢」。唐.李商隱〈無題〉詩:「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。」

2.區分、分辨。如:「辨別」、「鑑別」、「識別證」、「分門別類」。《史記.卷一二六.滑稽傳.褚少孫補西門豹傳》:「三子之才能,誰最賢哉?辨治者當能別之。」

3.用別針或大頭針等固定物品。如:「別上一朵胸花。」、「把紀念章別在胸前。」

4.插著、卡住。如:「把門拴別上!」、「上衣口袋別著一隻鋼筆。」

5.折、轉。如:「別起腿來」、「別過臉去」。《清平山堂話本.花燈轎蓮女成佛記》:「小官只不肯說,別了面皮,朝裡壁睡了。」




1.類。如:「性別」、「國別」、「派別」、「職別」。

2.差距、分別。如:「天淵之別」。宋.王安石〈論陶冶人才〉:「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,而無流品之別。」

3.姓。如南北朝有別浦,宋代有別之杰。




1.另外的。如:「別人」、「別家」、「別稱」、「別處」。

2.特殊、與眾不同。如:「別格」。元.關漢卿《玉鏡臺》第二折:「小姐比昨日打扮的又別,真神仙中人也。」




1.另、外。如:「別具匠心」、「別開生面」、「別樹一幟」。五代十國南唐.李煜〈相見歡.無言獨上西樓〉詞:「翦不斷,理還亂,是離愁,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。」宋.司馬光〈與王介甫書〉:「徒欲別出新意,以自為功名耳。此其為害已甚矣。」

2.不要。表勸阻或禁止的意思。如:「別走!」、「別生氣!」、「別打岔!」、「別理她!」

3.莫非、莫不是。表揣測的意味,常與「是」連用。如:「別是我猜錯了?」


  

  部首:艸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ㄅㄧㄝˊ
  拼音: bié




古代的契約寫在簡帛上,從中剖開,雙方各執一半,以為憑證,稱為「莂」。亦泛指券書、合同。漢.劉熙《釋名.釋書契》:「莂,別也。大書中央,中破別之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虫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1
  注音: ㄅㄧㄝˊ
  拼音: bié




動物名。一種害蟲。屬甲蟲類,體呈綠色。《爾雅.釋蟲》:「蛂,蟥蛢。」晉.郭璞.注:「甲蟲也。大如虎豆,綠色。今江東呼黃蛢。」


  

  部首:衣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ㄅㄧㄝˊ
  拼音: bié




擦拭。參見「襒席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8
  注音: ㄅㄧㄝˊ
  拼音: bié

參見「蹩躠」條。


  

 简化字:瘪
  部首:疒
部外笔画:14
 总笔画:19
  注音: ㄅㄧㄝˇ
  拼音: biě




1.凹下去、不飽滿。如:「肚子餓癟了。」

2.物體逐漸縮小。如:「皮球漏氣,越來越癟了。」




1.使凹下去。如:「癟嘴」。

2.倒閉。如:「長時間這樣入不敷出,咱們的公司非癟不可。」

3.難堪、使窘迫。如:「缺錢的日子裡,大夥可癟了。」、「遲遲不發餉,真是癟人!」。


  

 简化字:别
  部首:弓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ㄅㄧㄝˋ
  拼音: biè




弓末彎曲的地方。《說文解字.弓部》:「彆,弓戾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采薇》「象弭魚服」句下漢.鄭玄.箋:「弭,弓反末彆者。」



1.執拗。如:「彆扭」。《水滸傳》第三五回:「要換座頭,便是趙官家,老爺也彆鳥不換。」

2.改變他人的想法、意見。如:「彆不過他,只好順從了。」

3.強忍住。同「憋」。《喻世明言.卷三九.汪信之一死救全家》:「因與哥哥汪孚酒中爭論一句閒話,彆口氣,隻身逕走出門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七一回:「又羞又氣,一時抓尋不著頭腦,彆得臉紫脹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心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ㄅㄧㄝ
  拼音: biē




1.壓抑、強忍著。如:「憋氣」、「憋尿」。

2.悶在心中。如:「心裡憋得慌。」、「有困難便說,不要憋在心裡。」

3.心中暗自盤算。多含有負面的意義。如:「我怎知他心中憋什麼鬼胎?」


  

 简化字:鳖
  部首:魚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22
  注音: ㄅㄧㄝ
  拼音: biē




動物名。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。外形像龜,背甲呈灰黑色,有軟皮。腹部白色或淡黃色。頸部甚長,四肢粗短,有厚蹼。多棲息於湖沼等溫、熱帶水域。背甲圓形,邊緣柔軟,肉供食用,甲殼可入藥。也稱為「團魚」、「甲魚」、「王八」、「黿魚」。


  

  部首:田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ㄘㄜˋ
  拼音: cè

參見「畟畟」條。


  

 简化字:测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ㄘㄜˋ
  拼音: cè




1.量度。《周禮.地官.大司徒》:「以土圭之法測土深,正景以求地中。」《淮南子.原道》:「高不可際,深不可測。」

2.推想、揣度。《國語.晉語一》:「君之使我,非歡也。抑欲測吾心也。」《漢書.卷四五.蒯通傳》:「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。」




深。《周禮.冬官考工記.弓人》:「漆欲測,絲欲沉。」《文選.江淹.雜體詩.顏特進》:「測恩躋踰逸,沿牒懵浮賤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恻
  部首:心
部外笔画:9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ㄘㄜˋ
  拼音: cè




悲痛。《說文解字.心部》:「惻,痛也。」《易經.井卦.九三》:「井渫不食,為我心惻,可用汲王明,並受其福。」《舊唐書.卷一六〇.柳宗元傳》:「為騷文十數篇,覽之者為之悽惻。」



參見「惻惻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6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ㄘㄜˋ
  拼音: cè




1.馬鞭。《左傳.文公十三年》:「乃行繞朝贈之以策。」《文選.賈誼.過秦論》:「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御宇內。」

2.枴扙。《淮南子.墬形》:「夸父棄其策,是為鄧林。」《文選.孫綽.遊天台山賦》:「被毛褐之森森,振金策之鈴鈴。」

3.蓍草稱為「策」。《史記.卷一二八.褚少孫補.龜策傳》:「夫摓策定數,灼龜觀兆,變化無窮。」宋.王安石〈禮樂論〉:「是故天之高也,日月星辰陰陽之氣,可端策而數也。」

4.計謀。如:「獻策」、「束手無策」。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:「臣出必故之楚,以順王與儀之策,而明臣之楚與不也。」

5.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。通「冊」。《孟子.盡心下》:「吾於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」《儀禮.聘禮》:「百名以上書於策,不及百名書於方。」

6.文體名。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。漢.武帝〈詔賢良〉:「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,受策察問,咸以書對。」

7.永字八法之一,為斜書向上之一筆。

8.姓。如明代有策敏。




1.鞭打、驅使。如:「策馬前進」。《楚辭.宋玉.九辯》:「郤騏驥而不乘兮,策駑駘而取路。」北周.庾信〈哀江南賦〉:「乘白馬而不前,策青騾而轉礙。」

2.督促、勉勵。南朝齊.蕭子良〈與孔中丞稚珪書〉:「孜孜策勵,良在於斯。」《宋史.卷四三四.葉適傳》:「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?」

3.扶、拄。《文選.陶淵明.歸去來辭》:「策扶老以流憩,時矯首而遐觀。」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ㄘㄜˋ
  拼音: cè

同「策」。


  

  部首:竹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7
  注音: ㄘㄜˋ
  拼音: cè




用杈刺取泥中魚鱉。《集韻.入聲.陌韻》:「簎,杈刺取魚鱉也。」《周禮.天官.鱉人》:「鱉人掌取互物,以時簎魚鱉龜蜃凡貍物。」



捕魚器。《廣韻.入聲.覺韻》:「簎,取魚箔也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ㄘㄣ
  拼音: cēn




嵾嵯:不整齊。《文選.司馬相如.上林賦》:「深林巨木,嶄巖嵾嵯。」《楚辭.劉向.九歎.遠逝》:「阜隘狹而幽險兮,石嵾嵯以翳日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ㄘㄣˊ
  拼音: cén




1.山高而小的樣子。《說文解字.山部》:「岑,山小而高。」

2.高。《孟子.告子下》:「方寸之木,可使高於岑樓。」




1.高而小的山。《文選.馬融.長笛賦》:「託九成之孤岑兮,臨萬仞之石磎。」《文選.謝靈運.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》:「明登天姥岑,高高入雲霓。」

2.姓。如漢代有岑彭。


  
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ㄘㄣˊ
  拼音: cén




1.水多的樣子。《淮南子.說林》:「宮池涔則溢,旱則涸。」

2.流不停的樣子。《文選.江淹.雜體詩.謝法曹》:「芳塵未歇席,涔淚猶在袂。」


  

  部首:邑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ㄘㄥˊ
  拼音: céng




1.國名。夏禹之後封於此,春秋時為莒所滅。其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嶧縣境。

2.地名。春秋時鄭地,故城約位於今大陸地區河南省睢縣境。


  

  部首:山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ㄘㄥˊ
  拼音: céng

參見「嶒稜」條。


  

 简化字:层
  部首:尸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5
  注音: ㄘㄥˊ
  拼音: céng




1.數重相疊的房屋。《說文解字.尸部》:「層,重屋也。」南朝梁.劉孝綽〈栖隱寺碑〉:「珠殿連雲,金層輝景。」

2.級、等次。如:「階層」、「經理層」、「上層社會」。

3.量詞。計算重疊、累積物的單位。如:「五層樓房」、「兩層玻璃」、「三層蛋糕」。




重疊的。如:「層巒疊嶂」。《楚辭.宋玉.招魂》:「層臺累榭,臨高山些。」



重覆、不斷。如:「層出不窮」。


  

  部首:足
部外笔画:12
 总笔画:19
  注音: ㄘㄥˋ
  拼音: cèng




1.擦。如:「在鐵門邊蹭了一身汙油漆。」

2.踱。《紅樓夢》第二三回:「寶玉只得前去,一步挪不了三寸,蹭到這邊來。」




參見「蹭蹬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口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0
  注音: ㄔㄜ
  拼音: chē

參見「唓嗻」條。


  

 简化字:砗
  部首:石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ㄔㄜ
  拼音: chē

參見「硨磲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虫
部外笔画:7
 总笔画:13
  注音: ㄔㄜ
  拼音: chē




蛼螯:蛤類。也作「車螯」。參見「車螯」條。

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4
 总笔画:7
  注音: ㄔㄜˇ
  拼音: chě




1.牽、拉。《水滸傳》第四回:「拖扯的不是別人,卻是渭州酒樓上救了的金老。」

2.撕裂。《水滸傳》第四七回:「也不拆開來看,就手扯得粉碎。」

3.張掛。《警世通言.卷三.王安石三難蘇學士》:「危灘急浪中,趁著這刻兒順風,扯了滿篷,望前只顧使去,好不暢快。」

4.漫無目的的隨便閒談。如:「胡扯」、「東拉西扯」。

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ㄔㄜˇ
  拼音: chě

同「扯」。


  

  部首:屮
 总笔画:3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


1.初生的草木。《說文解字.屮部》:「屮,草木初生也。」《漢書.卷五十四.蘇武傳》:「武既至海上,廩食不至,掘野鼠,去屮實而食之。」

2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
  

  部首:土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


1.裂開。如:「天崩地坼」。唐.杜甫〈登岳陽樓〉詩:「吳楚東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」

2.花朵開放。《聊齋志異.卷一一.香玉》:「方流連間,花搖搖欲坼。」

3.分開。唐.白居易〈續古〉詩一〇首之一:「誰家無夫婦,何人不離坼?」

4.毀壞。唐.杜甫〈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〉詩:「河梁幸未坼,枝撐聲窸窣。」


  

  部首:口
部外笔画:5
 总笔画:8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參見「呫囁」、「呫呫」、「呫嚅」等條。

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8
 总笔画:12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


1.牽引、牽動。《文選.潘岳.西征賦》:「掣三牽兩。」唐.岑參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〉詩:「紛紛暮雪下轅門,風掣紅旗凍不翻。」

2.抽取。《晉書.卷八〇.王羲之傳》:「七八歲時學書,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。」《水滸傳》第五九回:「李俊、張順明晃晃掣出尖刀在手。」

3.疾速飛行。南朝梁.簡文帝〈金錞賦〉:「野曠塵昏,星流電掣。」


  

  部首:水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


水清。宋.蘇軾〈次韻答荊門張都官維見和惠泉〉詩:「泉源本無情,豈問濁與澈。」



1.穿透、貫通。通「徹」。唐.柳宗元〈至小邱西小石潭記〉:「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怡然不動。」

2.通曉、了悟。如:「洞澈」、「大澈大悟」。


  

  部首:手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


1.除去、免去。如:「撤職」、「撤官」。《紅樓夢》第一一回:「點的戲都唱完了,方纔撤下酒席,擺上飯來。」

2.抽回、退回。如:「撤退」。《三國志.卷五四.吳書.呂蒙傳》:「羽聞之,必撤備兵。」《西遊記》第三四回:「孫大聖撤身走過,得了寶貝。」

3.減輕。如:「放點醋撤撤湯裡的鹹味。」


  

 简化字:彻
  部首:彳
部外笔画:11
 总笔画:14
  注音: ㄔㄜˋ
  拼音: chè




1.貫通、通透。如:「響徹雲霄」、「寒風徹骨」。《左傳.成公十六年》:「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,徹七札焉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紀妖》:「音中宮商之聲,聲徹于天。」

2.去除。通「撤」。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:「且雖諸侯相見,軍衛不徹,警也。」《淮南子.主術》:「史書其過,宰徹其膳。」

3.毀壞。《詩經.小雅.十月之交》:「徹我牆屋。」漢.鄭玄.箋:「徹毀我牆屋。」

4.剝取。《詩經.豳風.鴟鴞》:「徹彼桑土,綢繆牖戶。」漢.毛亨.傳:「徹,剝也。」

5.耕治。《詩經.大雅.公劉》:「度其隰原,徹田為糧。」

6.遵循。《詩經.小雅.十月之交》:「天命不徹,我不敢傚。」漢.毛亨.傳:「徹,道也。」漢.鄭玄.箋:「言王不循天之政教。」

7.畢盡、停歇。唐.杜甫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〉:「自經喪亂少睡眠,長夜霑溼何由徹?」元.馬致遠〈夜行船.酒病花愁何日徹套.離亭宴煞〉:「蛩吟一覺才寧貼,雞鳴時萬事無休歇,何年是徹?」




1.周代的田賦制度。為十取一的稅法。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「夏后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畝而徹,其實皆什一也。」漢.趙岐.注:「家耕百畝者徹,取十畝以為賦。」

2.姓。如元代有徹里。


完整 | 简易   资料数 : 56550 页数: 2/1414
第一页 | 上一页 | 下一页 | 最后页

欢迎光临!
检索方法
1、支持简繁字词检索。

2、一般字词检索,如输入:
   
   字典
   科技大学……等

3、多字词检索以逗号分开,如输入:
   勤劳,懒惰
   努力,挺进,团结
   整齐,纷乱,健康,虚弱……等

4、检索后点按任何字词,即可查看释义。